李珺杰

姓名

李珺杰

邮箱

Lijunjie@bjtu.edu.cn

性别

职称、职务

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

指导研究生情况

2017年开始招生,平均每年2-4名学生

主要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为建筑学,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可持续建筑理论、设计及技术,可持续性能为导向的设计与建造,高性能低能耗建筑。

承担的课程:

本科课程:
2016-2021
承担建筑学二年级、四年级设计课程
56学时

2016-2021 承担毕业设计 共16人次

2016-2021 承担《建筑材料与构造1》理论课程 32学时

2016-2021 承担《建筑材料与构造3》理论课程 32学时

2016-2021 承担《建筑设备》理论课程 16学时

2016-2017承担《建筑技术概论》理论课程 32学时

2015-2016 承担《建筑物理》理论课程 64学时

2017-2021 参与《绿色建筑概论》理论课程 16学时


研究生课程

2017-2018
参与《建筑环境行为学》
16学时

2018-2019 承担《设计基础》32学时

2018-2019 承担《建筑设计及理论(一)》32学时

2020-2021 承担《环境研究前沿方法》12学时

教育经历

2011-09--2016-0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可持续建筑理论、设计与技术,导师:宋晔皓

2009-09--2011-07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硕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导师:赵元超

2008-09--2009-09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硕士,Sustainable Building Technology(可持续建筑技术),导师:Mark Gillott

2003-09--2008-07本科,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学士,建筑学

工作经历

2022.12-今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客座教授

2020.12-今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2016.03-2020.11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讲师

2016-03-2018.10 北京交通大学 博士后,合作导师:夏海山

个人作品

设计项目

2021-10-2022 山西潇河项目科技综合零碳馆设计(进行中),项目职责:方案设计主创

2020-02-2022-05 SDC2021-BBBC可持续应急建筑设计与建造(已建成),项目职责:项目总负责,项目领队

2020 湖北麻城星火书屋建筑设计(已建成),项目职责:设计总负责

2019-2020 绍兴东站TOD绿建咨询(在建),项目职责:项目负责人

2016-03-2018-09 i-Yard 2.0 装配式零能耗住宅(已建成),项目职责:项目领队、指导老师。

2011-09--2013-09 清华大学O-house零能耗实验住宅(已建成),项目职责:建筑总负责人。负责建筑设计及建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以及协调结构、水、暖通、电气等各个专业,并在建筑建造过程中承担过程监督、部分建造、材料订购及财务等工作。

2012-07--2014-07 北京市动物园水禽馆(已建成),项目职责: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能监测

2010-07--2011-07 西安浐灞商务中心二期及三期(已建成),项目职责: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西安浐灞商务中心二期生态景观设计及施工图设计;负责西安浐灞商务中心三期方案设计。

2010-01--2010-08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游客中心及入口设计(已建成),项目职责:项目负责人。负责方案设计及建筑施工图设计

2009-09--2010-03 山东临沂居住小区规划、建筑单体及施工图设计(已建成),项目职责:项目主要参与人。参与小区规划、建筑单体及施工图设计(独立完成其中一栋建筑的施工图设计)

2007-07--2008-07 甘肃天水市大滩村“无止桥”设计及施工(已建成),项目职责:项目学生负责人。

2006-07--2007-07 延安红色旅游路线王家坪旧址保护规划项目(已建成),项目职责:项目主要参与人

2007-07--2009-07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项目(3个村镇)(已建成),项目职责:项目主要参与人

研创简介

论文专著

书籍著作:

[1].专著:中介空间:建成环境的被动调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978-7-302-57444-6.

[2].英文专著:Animate Space Effect —the impact evaluation of passive space design in sustainable buildings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978-3-659-70699-8

[3].合著:Stephen Siu Yu LAU, Junjie Li, Shuai Lv, Shimeng Hao. Design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Japan, Singapore and Thailand[M]. Springer. 2021.

[4].译著:李珺杰、李苑、李紫微、董磊,《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1818102015/10.

[5].译著:李珺杰、朱聪,《如何成为绿色建筑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22317-62018/12.

[6].参编:第三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八分册绿色建筑专题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13/01-2016/03.

[7].标准规范:《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起草人,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02.

科研论文:

[1].Junjie Li, Wei Wu, Yichun Jin*, Ruyue Zhao, Wenyan Bian.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Comfort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Based on EEG+VR+LEC Evaluation Method in Underground Space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2119807):107886.(SCI检索An1区,第一作者)

[2].Junjie Li, Yichun Jin*, Shuai Lu, Wei Wu, Pengfei Wanga. Build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and human perceptual feedback collected through a combined virtual reality (VR)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method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0, 224(10) :110259. SCI检索An2区,第一作者,检索号WOS:000570251000014)被引6

[3].Junjie Li, Yehao Song*, Shuai lv, Qingguo Wang. Impact evaluation of indo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animate space in building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5,94 (12) :353-370.SCI检索An1区,第一作者,影响因子3.394,检索号WOS:000367759300033)被引8

[4].Yehao Song, Junjie Li*, Jialiang Wang, Shimeng Hao, Ning Zhu, Zhenghao Lin. Multi-criteria approach to passive space design in buildings: Impact of courtyard spaces on public buildings in cold climates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5, 89(07): 295-307 SCI检索An1区,通讯作者,影响因子3.394,检索号WOS:000364440700001)被引20

[5].Junjie Li, Shuai Lu* , Qingguo Wang , Shuo Tian and Yichun Jin. Study of Passive Adjustment Performance of Tubular Space in Subway Station Building Complexes [J]. Applied Science. 2019.0309):834SCI检索An3区,影响因子1.689,检索号:WOS:000462504400021)被引5

[6].Junjie Li , Shuai Lu , Wanlin Wang, Jie Huang, Xinxing Chen, and Jiayi Wang. Design and Climate-Responsivenes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n Integrated Envelope for Modular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ume 2018, Article ID 8082368, 14 pages.SCI检索An4区,影响因子1.372,检索号:WOS:000441965200001)被引3

[7].Junjie Li *, Shuai lv, Qingguo Wang. Graphical visualization assist analysis of indo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Impact of atrium spaces on public buildings in cold climates[J],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2018(03):331-347.SCI检索An4区,第一作者,影响因子0.943,检索号:WOS:000429823000005)被引4

[8].李珺杰,夏海山. · 田园居— i-Yard 2.0 新城镇零能耗养老住宅设计[J] .建筑学报,2018(12):102-108.CSSCI检索)

[9].李珺杰,王庆国,吕帅,林中法,张超.现代木造建筑工法与预制装配式设计的关系——以加拿大建造技术为例[J].建筑学报,2018(06):106-111.CSSCI检索)

[10].李珺杰,朱宁. 建筑中介空间被动式调节作用效果的实测验证--以大型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为例[J]. 建筑学报. 2016.09vol576:108-113.CSSCI检索)

[11].李珺杰. 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效果验证与设计反馈[J]. 建筑学报(学术专刊).2016.02:50-55. CSSCI检索)

[12].吕帅,李靖宇,李珺杰*.基于机器学习的建筑形体性能评价与修改辅助方法[J].建筑学报,2019(02):31-37. (通讯作者)

[13].李珺杰,夏海山.有机·复合——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解析[J].新建筑,2019(02):106-109.

[14].Yichun Jin, Junjie Li*, Wei Wu. i-Yard 2.0: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to a Net-Zero Energy House [J]. Applied Science. 2020.103541SCI检索An3区,影响因子1.689)被引1

[15].Yan Xiang, Shuai Lv, Li Junji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rain noise of lightweight roofs: Natural rains vs artificial rains. Applied Acoustics. 2016 (106) 63–76. SCI检索An3区,影响因子1.024,检索号WOS:000371193500008)被引4

[16].Shuai Lu, Xiang Yan, Junjie Li, Weiguo XuThe Influence of Shape Design on the Acoustic Performance of Concert Halls from the Viewpoint of Acoustic Potential of Shapes[J]. ACTA ACUSTICA UNITED WITH ACUSTICA.Vol.102(2016):P1027-1044SCI检索An4区,检索号WOS:000387636200006)被引4

[17].Wei Wu, Junjie Li*, Yichun Jin, Ruyue Zhao. Subjectiv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based on combination method of VR and EEG [C]. 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Design and Digital Technology EI检索).

[18].Yichun Jin, Xiao Xiao, Junjie Li*. Spatial Color Perception Evaluation Based on EEG Physiological Signal and Questionnaire Subjective Survey —A Case Study of Office Space [C]. Proceedings of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Xi’an, China, 2020(10):240-249.

[19].Junjie Li, Yehao Song, Qingguo Wang. Actual thermal and ventilation environment fieldwork test analysis of sunspace design strategies in a net-zero house [C].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8(163):54-58.ISTP检索)(ISSNPart of series: AER, ISSN: 2352-5401, volume: 163ISBN978-94-6252-503-0

[20].Junjie Li, Lau Stephen Siu Yu. Editorial introductionDesign and Technology of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7 No3 (2019),79-80.(ESCI 检索)

[21].李珺杰,夏海山.新城镇绿色养老住宅合作居住模式调查与适宜技术探讨[J].华中建筑,2018,36(10):30-33.

[22].李珺杰,黄宇轩,刘诗琪.火车站交通转换空间环境品质调查与优化思路[J].城市建筑,2021,25(18):107-112.

[23].窦雨薇,李珺杰.基于成分占比的快速评价与辅助建筑策划——以中庭空间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19):134-139.

[24].王鹏飞,李珺杰,彭泽慧.生态·技术·美学:动态围护体系的环境互动[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21(01):42-51.

[25].Shuo Tian, Yichun Jin, Junjie Li*. Physical Environment Fieldwork Study of Well-type Space in Beijing Subway Station Building Complexe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7 No3 (2019),97-110.(ESCI 检索)

[26].李珺杰,夏海山,王洲杰.井道空间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中被动式调节作用因素解析[J].华中建筑,2018,36(06):103-107.

[27].张弘, 李珺杰, 董磊. 零能耗建筑的整合设计与实践——以清华大学O-House太阳能实验住宅为例[J]. 世界建筑, 2014(01):114-117

[28].Hong Zhang, Junjie Li*, Lei Dong, Huanyu Chen.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 Net-zero House: Experiences in Solar Decathlon China[C]. 2013 ISES Solar World Congress, Energy Procedia, 2013(57):1931-1940.(通讯作者,EI检索,检索号EI 15581249)被引9

[29].李珺杰. 论当代绿色建筑三题[J]. 建筑师, 2012(05):83-85

[30].Yehao Song, Junjie Li*, Ning Zhu, Jialiang Wang, Zhenghao Lin. Fieldwork Test Research of the Impact on Buil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Six Types of Atrium Space in Cold Climates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I index).2014; 21(04):84-90. (通讯作者,EI检索,检索号EI 20144200103252

[31].Yehao Song, Junjie Li*, Ning Zhu, Jialiang Wang, Shimeng Hao. A Research on Two Types of Buffer Zone Impact on Surrounding Office Space Environment in winter in Cold Climate Zone.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I index).2014; 21(05): 33-39.(通讯作者,EI检索,检索号EI 20145000325897

[32].李敏,夏海山,李珺杰.基于SI住宅理论的模数协调方法与应用研究[J].华中建筑,2019,37(05):47-52.

[33].吕帅,燕翔,李珺杰*.悉尼歌剧院的厅堂设计及音质研究[J].城市建筑,2018(11):21-24.

[34].李珺杰.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建筑的井式空间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C]. 17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8.12;P56-61.

[35].金怡淳, 石磊,田硕,李珺杰*.适老化建筑中的系统整合设计研究——以i-Yard 2.0 养老住宅为例[C]. 17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8.12;P102-107.

[36].田硕,金怡淳,李珺杰*.城市轨道交通商业综合体的井道空间物理环境现状调查研究[C]. 17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8.12;P102-107.

[37].李珺杰, 王庆国. 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价值与意义[J].建筑技艺. 2016,11-12:P94-96

[38].李珺杰,宋晔皓. 具有被动式调节作用的空间策略作用效果实例验证. [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02):P54-61

[39].李珺杰, 吕帅. 基于图形可视化分析的寒冷地区中庭空间室内环境表现的影响验证[C].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09):P252-259

[40].王庆国,李珺杰. 基于SketchUp插件协作的非线性三维模型的快速设计与实现 [C].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09):P252-259

[41].李珺杰,宋晔皓. 影响建筑使用环境品质与性能表现的空间信息参数类型解析[C]. 16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6.12;P64-69.

[42].李珺杰,王庆国. 从建筑设计原型的角度优化建筑可持续性能的设计观现状调查研究[C]. 16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6.12;P114-117.

[43].郝石盟, 宋晔皓, 李珺杰, 林正豪, 韩冬辰. 苏南民居室内物理环境实测研究. [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01):P97-104

[44].宋晔皓,李珺杰,林正豪. 建筑师于建筑可持续未来的时代价值. 北京规划建设,2015.11(06):77-81.

[45].陈晓娟,孙菁芬,林正豪,李珺杰. 可持续策略与建筑的整合设计——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项目实践.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5(05):41-47

[46].孙菁芬, 陈晓娟, 谢丹, 林正豪,李珺杰. 模块化装配式设计建造可持续建筑[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5(05):48-53

[47].Junjie Li, Yehao Song*, Qingguo Wang.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nd pair-group analysis study of passive space design strategies.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Architectura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ICCAHE 2015, Guangzhou, China. 2015, 061313-1318.(第一作者,EI检索,检索号EI 20161102104631

[48].Shimeng Hao, Yehao Song, Jialiang Wang, Ning Zhu, Junjie Li. Thermographic Study o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Rural Houses in Southwest China.[C] PLEA 2014 - The 30th International PLEA Conference at Ahmedabad, India. 2014 12

[49].Shi-Meng Hao,Ye-Hao Song, Jun-Jie Li, Ning Zhu. Field Study on Indoor Thermal and Luminous Environment in Winter of Vernacular Houses in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of China[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04): 77-83.EI检索,检索号EI 20144200103251

[50].宋晔皓,张弘,林波荣,李珺杰,朱宁. 组建跨学科团队平台的创新育人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2013年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教学为例. 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文集.2014.06.

[51].张雨婷,张弘,李珺杰,蔡郑强. BIM协同设计的全专业应用实践——以清华O-HOUSE项目为例. 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 2014

[52].李珺杰,宋晔皓,赵元超. 基于公共建筑使用后物理环境测试的可持续建筑空间调节作用研究. 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4

[53].李珺杰, 张弘, 张雨婷, 闵嘉剑. 围护体系技术策略在绿色建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4(01):19-24

[54].董磊, 张弘, 李珺杰,李庆达. 装配式住宅中的“连接”技术. 15次全国建筑技术科学学科学术研讨会[C].2014.

[55].Yehao Song, Jingfen Sun, Junjie Li, Dan Xie. Towards Net Zero Energy Building: Collaboration-based Sustainabl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Beijing Waterfowl Pavilion[C]. 2013 ISES Solar World Congress, Energy Procedia, 2013(57):1773-1782.EI检索,检索号EI 15581231)被引3

[56].李珺杰. 中国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适应性研究--以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为例. 201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论坛.

[57].Yehao Song,Shimeng Hao,Jialiang Wang, Junjie Li.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n Sustainable Strategies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and Modern Buildings in Southwest China[C]. PLEA2012 - 28th Conference, Opportunities, Limits & Needs Towards a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architecture Lima, Perú 7-9 November 2012.EI检索,检索号EI 20134516949809

[58].Dingqing Zhang, Junjie Li, Xianxian Dang. Study on the Conception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orridors of Weihe River System in Xi’an Area[C].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518-523.EI检索,检索号EI 20122315090249)被引6

[59]. Dingqing Zhang, Junjie Li, Xiangming Cao. Strategies for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in Xi’an Metropolitan Area----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orridors of Weihe River System[C].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EI检索,检索号EI 20124815726068)被引4

[60].李珺杰,赵元超. 走向建筑低碳化—西安浐灞商务中心二期低碳设计实践[J]. 新建筑,201204):67-70

[61].戴维·沃尔德伦,李珺杰[]. 像素大楼——澳洲绿色之星建筑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01):94-101

[62].林俊强,胡毓钧,李珺杰[]. SOLARIS——攀升可持续建筑设计中的更高境界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01):102-108

[63].李珺杰,杨路. 影响西安地区办公建筑低碳化的气候应变性设计[J] .华中建筑,201204):37-41.

[64].李珺杰. 绿色建筑的科学实践——英国BASF HOUSE建造探索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04):114-119.

[65].李珺杰,王庆国,许楗. CED—教育中心区 [J]. 建筑技艺,2010(09-10):246-249.

[66].李珺杰,张定青,王庆国. 商业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唐不夜城文化艺术休闲区规划设计 [J]. 华中建筑,2009(02):194-199.

[67].李珺杰,张定青,杨路. 作为一种过渡产业的租赁式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获奖方案分析 [J]. 华中建筑,20078:55-58.


成果要报

[1].李珺杰,张野,盛强,徐然.提升火车站交通换乘空间功能品质的建议.首都高端智库报告,2020年第6期(总第111期).

[2].李珺杰. 中国建筑:用实力和担当提升国际影响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7


专利成果

[1].李悦,彭泽慧,李珺杰. 基于三浦折纸原理的多功能动态建筑表皮. ZL 202020650067.0, 2020.10.02, 中国.

[2].李珺杰,韩宇菲,夏海山. 一种基于气候调控的可变光伏立面. ZL 201921590657.22020.08.07,中国.

[3].李珺杰,陈茁,夏海山,金怡淳,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模块化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集成墙板,2020.02.20,中国,201920894342.0

[4].李珺杰,夏海山,代书剑,林春翔,韩昌代,王婉琳,黄杰. 实用新型专利,可移动楼板,2019.01.09,中国,201820861834.5

[5].李珺杰,袁泉,夏海山,张丹阳,董嘉林,周梓珊,韩昌代.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建筑用模块化钢结构件间的扦销式连接结构,2018.11.26,中国,201820861763.9

[6].张弘,李珺杰,董磊,陈寰宇,张华西,陈惠敏.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伸缩收纳的家具灯具系统,2015.4.1-2024.10.29,中国,CN204240168U

[7].张弘,李珺杰,董磊,陈寰宇,张华西. 实用新型专利, 具有电动升降台面的厨房储物柜,2013.12.25-2023.5.3,中国,CN203354007U

[8].张弘,董磊,李珺杰,张雨婷,吕帅.实用新型专利, 隐形防盗维护装置及其系统,2014.4.2-2023.5.7,中国, CN203515276U

[9].张弘,董磊,李珺杰,闵嘉剑,周真如,一种可调控倾斜角的光电支架及其组件,2013.12.18-2023.5.3,中国,CN203351621U

[10].张弘,李久太,李珺杰,董磊. 发明专利,基于集成模块的建筑物,2014.11.5-2033.5.3,中国,CN104131711A

学术兼职与社会服务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客座教授"

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专家(LEED AP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组成员

DTSA-SPSD
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Energy and Buildings
SCI) 学术期刊审稿人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SCI) 学术期刊审稿人
Applied Energy
SCI)学术期刊审稿人
Energy Efficiency
SCI)学术期刊审稿人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SCI) 学术期刊审稿人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SCI) 学术期刊审稿人
Health and Environment
杂志编委

《城市建筑》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
1701班主任

科研项目

主持课题:

[1]国际合作项目,低碳节能建筑研究发展中心科研项目一;

[2]国际合作项目,可持续灾后应急建筑项目建设;

[3]国际合作项目,可持续灾后应急建筑设计与建造研发;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整合行为心理特征与环境性能表现的建筑中介空间被动式机理研究,已结题;

[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井道复合空间的高性能低能耗设计机理研究,已结题;

[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京津冀新城镇绿色养老住宅合作居住模式与空间设计研究,已结题;

[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基于BIM的建筑立面单元绿色建构,已结题;

[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井道空间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中的被动式调节作用研究,已结题;

[9]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基金,复杂孤立环境下轻量化舒适人居空间快速构建系统,在研;

[10]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基金,可持续性能导向的近零能耗养老住宅整合设计方法研究,已结题;

[11]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子课题,可持续性能导向的近零能耗装配式建筑整合设计策略研究,已结题;

[12]北京市教工委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资助项目:北京市轨道交通空间的舒适度与环境品质调查,已结题;

[13]北京市教工委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资助项目:被动式太阳能系统能源设计在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中的应用,已结题;

[14]北京市教工委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资助项目:京郊新城镇绿色养老住宅合作居住模式调查研究,已结题;

[15]横向课题:潇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办公楼设计,在研;

[16]横向课题:2018首届绿建大会国际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电子文件交付及后续方案调整和细化 (绿芯),已结题;

[17]横向课题:2018首届绿建大会国际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电子文件交付及后续方案调整和细化(巷营冷晟),已结题;

[18]横向课题:绍兴东站TOD开发项目绿色咨询,已结题。


参与课题:

[1]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主动健康导向的公共建筑室内环境与人体机能关键耦合作用及整合设计策略研究(排名第二);

[2]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建筑形体设计性能辅助方法的建筑师适用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三);

[3]北京智库项目: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站交通转换环境及丰台火车站交通建设方案研究,已结题;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物理特征及其对声景观评价影响机制研究(排名第二);

[5]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700105-07,“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子课题“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6]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702001-05,“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化全过程自主BIM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子课题“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全过程效率评价体系研究”;

[7]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建科函[2015]91号,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

[8]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1138004,基于可持续性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研究;

[9]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1278262,基于建筑物理性能的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农宅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10]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KB05,绿色建筑与环境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方法;

[1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2]横向课题:绿色智能服务区,;

[13]横向课题:圆明园公共卫生间设计研究项目。

获得荣誉

教学获奖

2021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作室制实训创新II”骨干教师

2021 北京交通大学“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

2020 北京市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

2020 北京交通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我最敬爱的老师”人选。

2020 北京交通大学“三育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2020 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建筑1701班,班主任。


科研及项目获奖

2019国际Active House Award 年度总冠军。

2019 第二届“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中央军委科技委员会,中部赛区复赛优胜奖,全国总决赛70强。

2018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9/15)。

2018 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综合排名第五,2个单项第一,1个单项第三。

2017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成果一等奖。

2016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2016 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16 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

2014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术新秀”称号。


指导学生获奖

2021 第十九届亚洲设计学年奖银奖1项,优秀奖4项。

2020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 。

2020 第一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 三等奖指导教师。

2020 东南·建筑新人赛 Best100,胡同里的生活容器,指导老师。

2020 “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 优秀奖指导老师。

2020 基于三浦折纸原理的多功能动态建筑表皮设计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2020 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建筑1701班,班主任。

2020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

2020 第六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优秀奖 指导教师。

2019 CTBUH2019 国际高层建筑设计学生竞赛全球TOP2525/300)(半决赛入围奖)。

2019“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优秀奖指导老师。

2019 第十七届亚洲设计学年奖“生态及可持续发展最佳设计奖”优秀奖指导老师。

2019“2019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华润专场)“i-yard绿色智慧型社区创新与推广”优秀奖。

2019“2019哈工大国际冰雪建筑创作设计与建造大赛”优秀奖指导老师。

2019 “2019京张铁路遗址公园高校暑期工作营”三组均荣获优胜方案奖指导老师。

2019首届绿建大会国际可持续(绿色)建筑设计竞赛铜奖,入围奖(指导老师)。

2018“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 二等奖指导老师。

2018 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综合排名第五,2个单项第一,1个单项第三。

2017 第十五届亚洲设计学年奖“临时与可移动建筑空间”金奖及优秀指导老师。

2016 第十四届亚洲设计学年奖“生态及可持续发展最佳设计奖”银奖及优秀指导老师。

2016 首届北京建造节优秀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