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石克辉 | 邮箱 | khshi@bjtu.edu.cn | |
性别 | 女 | 职称、职务 | 教授 | |
指导研究生情况 | 自1999年开始招生,年均招生2-3名 | |||
主要研究领域 建筑学/专业研究——绿色与健康目标框架下聚落与街区的发展理论与设计 将绿色理念与聚落、街区的研究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相对系统完整的“绿色理念下聚落/街区发展理论与设计”的学术研究体系。近年来,研究进一步扩展到聚落/街区的绿色与健康领域。研究涉及传统村落、街区和旧工业建筑的保护更新,以及保障性住居和养老设施设计等。 要点: a. 聚落与街区发展的核心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b. 聚落与街区的发展是活态的、应该以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促进居民健康生活为基本诉求; c. “绿色与健康”是聚落与街区发展的重要组成和目标。
建筑学/建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要点: a. “专业思维培养”为根 b. “专业技能训练”为本 c. “确保综合、实景模拟”为法 | ||||
承担的课程: 教学具有跨专业授课的特点,入职交大以来先后承担建筑学和艺术设计二个专业本、硕的12门课程,学年平均课时量280学时。
本科课程: 建筑学专业----专业主干课: 《建筑设计Ⅲ》 《建筑设计Ⅳ》 《大型公共建筑设计》 《快题设计》 《欧洲建筑》 《毕业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专业主干课: 《设计基础Ⅲ》 《室内外环境设计Ⅰ》
研究生课程 《建筑评论》 《专业硕士建筑师业务实践》 《建筑设计及理论Ⅰ》 《建筑设计及理论Ⅱ》(现为:专题设计) | ||||
教育经历 1983.09-1987.06 昆明理工大学 建筑学专业 工学学士 1991.09-1994.06 重庆大学 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 工学硕士 | ||||
工作经历 1987.07-2003.09 昆明理工大学 讲师 副教授 1996.10 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8.08-1999.03 英国利物浦大学 研修 2002.02-2002.07 清华大学 访问学者 2003.10 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 副教授 教授 2016.08-2017.08 美国路易维尔大学 访问学者 | ||||
研创简介 主持和参与的主要设计项目: 北京市青年路小区西区购物中心及写字楼设计(主持) 中宣部北京怀柔培训基地规划及建筑设计(主持) 红塔集团烟草博物馆设计(主持) 云南墨江县碧溪乡集镇规划(主持) 山西朔州师范专科新校区规划(主持)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楼方案设计(与中元院合作) 四川什邡红白镇震后重建规划 (与中联环合作) 北京高碑店东工业区改造规划 (与中联环合作) 北京高碑店古家具街改造设计(与中联环合作) 江苏丹阳水晶山风景区规划及设计(参加) 北京交通大学平谷校区前期概念规划设计(参加) 银川国际园林博览园规划及建筑设计投标(参加) 西昌邛海南岸国家风景名胜区详规(与中规院合作) 北京朝阳黑庄户新农村规划 (与中建研究院合作) 从教以来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新建筑、华中建筑、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2部、参编教材1部; 发表的主要论文: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异质建筑再思考,建筑学报/ISSN 0529-1399,2014-06, 一作 “村落空间资源化”----村落营建研究,建筑学报/ISSN 0529-1399,2006-05, 二作 还大地以大地----试论景观化建筑与园林博览园主题展馆的设计结合,中国园林/ISSN1000-6664,2015-01, 一作 浅谈香港公屋对我国内地保障性住房的启示,世界建筑/ISSN1002-4832,2014-06, 一作 结构美学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世界建筑/ISSN1002-4832,2013-04, 一作 数字化语境下建筑对地表的重构,世界建筑/ISSN1002-4832,2009-12, 一作 利物浦的‘双线’体系与‘我们’的弹性模式,世界建筑/ISSN1002-4832,2007-03, 二作 建筑美学的思考,世界建筑/ISSN1002-4832,2005-12, 二作 北京绿化隔离带上“城中村”发展规划----以高碑店村资源利用为例,新建筑/ISSN1000-3959,2010-10,一作 历史建筑改扩建中新旧表皮设计初探,华中建筑/ISSN1003-739X,2011-11, 一作 乡土精神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华中建筑/ISSN1003-739X,2000-02,(EI 检索论文),一作 质朴清纯崇尚自然,华中建筑/ISSN1003-739X,1999-04, 一作 统一规则下的自由多样----什邡市红白镇重建中对镇区肌理的思考,北京规划建设/ISSN1003-627,2008.06, 一作 北京失智养老照护机构现状调研,北京规划建设/ISSN1003-627,2020.09, 二作 基于工业遗产价值的适宜性绿色改造方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ISSN1000-1506,2015-06, 一作 城中村作为城市“补充空间”实践的探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ISSN1000-1506,2015-02, 一作 基于工业遗产价值的适宜性绿色改造方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ISSN1673-0291,2015.03, 一作 城市边缘的山地规划,北京交通大学学报/ISSN1673-0291,2013.03, 一作 "Mix and Match"in Urban Design,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ail Transi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RTCD) Proceedings,978-3-642-37588-0,2014-05, 一作 A Targeted Study on Dementia Care in a Community Post for the Aged in Beijing,A New Idea for Sta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 Urban and Rural Design for Human: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978-7-5680-6676-1,2020.10, 二作 Utilization of Residual Ability — Study on the Design of Care Apartment for the Demented Elderly in Sweden,A New Idea for Starting Point of the Silk Road: Urban and Rural Design for Human: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978-7-5680-6676-1,2020.10, 二作 北京交大三年级建筑设计特色教学思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论文集(2011),ISBN 978-7-5121-0971-1,2012.04, 一作 浅谈绿色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结合,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论文集(2013),ISBN 978-7-5121-1909-3,2014.05, 一作 以“可持续建筑理念”为导向的英国建筑教育模式----以谢菲尔德大学为例,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 978-7-5611-9577-2,2014.10, 一作 道器并重,技艺同华-----浅议绿色建筑教育背景下建筑设计课程与绿色生态思想的融合,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 978-7-5611-9577-2,2014.10, 一作
主编学术著作 2 部: 地域.建筑.文化丛书: 云南乡土建筑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9 室内设计资料集丛书:墙面装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09 参编教材1部: 建筑设计入门---教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6 | ||||
学术兼职与社会服务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健康人居学术委员会会员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1999-2017 年), 现为名誉理事 | ||||
科研项目 1989至今先后参与、主持过30多项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项目: 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失智老人照护空间建筑环境及智能化设施研究”子课题“失智老人照护空间实验及养老机构空间使用情况调研”,2017.10—2020.09,主持 住建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场所认同与乡村意象营造控制模型研究”,2010.6—2012.6,主持 云南省教委科研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装饰与文化”,1996.1-1998.1主持 横向基金项目“中宣部怀柔培训基地规划及设计研究” ,2006—2007,主持 横向基金项目“四川什邡市红白镇震后重建设计中对镇 区肌理的探讨”,2008—2009,主持 横向基金项目“基于城市化背景的北京朝阳区黑庄户乡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定辛庄空间结构肌理探讨”,2014.3—2015.6,主持 国际合作项目“2013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2012.9-2015.1,参加 国家科技部公关科研项目子课题“地铁灾害虚拟现实VR&北京地铁控制中心OCC防灾决策系统”研究,2004.10-2006.10,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的基本理论与典型范例”研究,2001.1-2003.12,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西沁河中游古村镇研究”,2008.1—2010.12,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风景名胜区少数民族村落环境保护发展研究”,1989.1-1991.12,参加 云南省科委科研项目“云南省乡域中心发展研究”,2001.1-2004.12,参加 云南省科委科研项目“云南典型小城镇传统空间形态结构研究”,1997.1-1999.12,参加 校级纵向科研基金项目“低碳建筑技术集成研究”,2011.12—2012.12,参加 纵向科研基金项目“基于低碳目标引导下的大学校园新区规划策略研究”,2011.3—2011.12,参加 纵向科研基金项目“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2011.4—2012.12, 参加 纵向科研基金项目“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对策研究”,2011.7—2013.7,参加 横向科研基金项目“地铁五号线出入口风亭方案”,2005.4-12,参加 横向科研基金项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研究中心”,2008—2009,参加 横向科研基金项目“武汉社会福利综合大楼设计”,2010—2011,参加 主要教改项目: 建筑设计课外辅助训练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011.3—2013.3,主持 职业化、市场化背景下本科建筑教育之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006.9—2007.9,主持 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的建筑环境技术教学改革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013.9—2015.9,参加 跨学科跨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研究(2009 年校重点教改项目),2009.8—2011.8,参加, 研究成果验收获得优秀,并被评为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建筑学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校级教改项目),2007.12—2009.12,参加(负责三年级部分) | ||||
获得荣誉 2001年 云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 三等奖 2011年 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年度绿色建筑杰出贡献 三等奖 2013年 2013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Decathlon” ,能量平衡 一等奖 2014年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6年 北京交通大学“三育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2016年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班班主任 2019年 年第十七届亚洲设计学年奖(竞赛作品获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指导学科竞赛: 2019 年 第十七届亚洲设计学年奖竞赛,“天上的街市”,铜奖; 2019 年 第五届“中联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 2013 年 “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流光.暖.夕阳”青岛海慈医院老年康复中心节能改造设计,优秀奖; 2013 年 “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天天向上”青岛海慈医院老年康复中心节能改造设计,优秀奖; 2021年 第十七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疫外桃源”首钢园区改造更新设计,优秀奖; 2020 年 2020 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院外新生,获新人奖; 2019 年 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扭.院儿”,入围奖; 2019 年 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Show 厂”,入围奖; 2019 年 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明光跃迁”,入围奖; 2018 年 2018 年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WE 社区----共享居住办公综合体,获新人奖; 2016 年 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浮生桥语”,优秀奖; 2016 年 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共巢”,数字技术奖; 2016 年 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翼网之格”,数字技术奖; 2015 年 Revit 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自在的镜界”数字时代的旧城更新,优秀奖; 2012 年 Revit 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城踪忆语”中东铁路建筑文化遗产体验馆设计,优秀奖; 2011 年 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转动的生机”绿色与再生/图文信息中心设计,佳作奖; 2010 年 全国大学生优秀作业“京城老字号博物馆设计”,优秀教案与作业奖; 2009 年 Revit 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从心开始”—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优秀奖; 2009 年 Revit 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殇”—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优秀奖。 指导大创项目: 2012--2013 国家级大创项目“建筑太阳能一体化”,获国家级优秀项目 2012–2013 校级大创项目“三年级设计中手绘与机绘的结合与转换”,获校级优秀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