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级-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交通文化设计VR实验室

发布日期:2025-07-16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交通文化设计VR实验室

一、成立背景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交通文化设计VR实验室,是在学校和北京交通大学丰台轨道交通创新基地的大力支持与亲切关怀下,由建筑与艺术学院作为依托单位,联合四川爱学易科技公司成立的以交通文化VR设计为方向的实验室,由建筑与艺术学院第12工作室团队和爱学易技术服务小组驻场运行。不但可为交通视觉设计、交通导向设计、交通规划设计、交通建筑设计等领域提供设计虚拟仿真、视觉信息采集、视觉成果输出的科研支持,还承担服务相关领域的本研实验教学、并为学科竞赛、大创、毕设提供创作支持。

二、研究方向及内容

1.满足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交通VR设计与交通文化实验室的成立能够促进建筑与艺术学科与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实验室可以为交通视觉设计、交通导向设计、交通规划设计等领域提供设计虚拟仿真、视觉信息采集和视觉成果输出的科研支持。这种跨学科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推动交通设计的创新,还能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2.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通过VR技术模拟地铁逃生场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交通设计中的人因工程和应急响应机制。此外,实验室还为本科和研究生实验教学、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和毕业设计提供创作支持。

3.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实验室的成立是校企合作的成果,由建筑与艺术学院联合企业共同建设。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还能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例如,实验室已与四川爱学易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展交通文化的产学研用研究。通过这种合作,实验室能够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交通文化设计成果的产业化。

4.服务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实验室的建设与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紧密结合,能够为轨道交通领域的智慧运行、智能建造和“易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验室可以模拟复杂的交通场景,为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助力轨道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5.提升学校与学院的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能够为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平台。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实验室能够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提升学院在交通设计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6.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具有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实验室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实验室能够引入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推动交通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7.满足交通文化研究的需求。交通文化是交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通过VR技术能够更好地挖掘和展示交通文化元素。例如,实验室可以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场景,为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设目标与规划

本实验室是基于数字化、可视化、沉浸式、互动式、多维度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展可视化、沉浸式多维度虚拟仿真教学的探索应用,以及影像输入,设计转化,影像输出的全链条的教学、科研、产学融合平台。

1、完成场地建设与设备配置。联合实验室总面积603平方米,使用面积约500平方米,其中计划400平米用于实验设备区,100 平米作为公共研讨交流区,并完成了实验室空间环境改造、基础实验设备部署、配备校企服务人员、制定安全与运行管理制度等工作。实验室目前已配备拥有扫描、印刷、后道加工等先进设备,总资产超过500万元,包括包括VR管理系统、MR系统、VR一体机、富士施乐制图仪,UV打印机等以及三维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系统、VR智慧教室管理系统、铁路劳动安全多媒体仿真培训课件、“米轨记忆”铁路交通虚拟仿真系统等。

2、做大做强“交通文化”和VR设计特色。目前研究已有一定积累,结合学校交通优势学科,将与交通相关的专业开展深度合作研究、设计实践,壮大强大“交通景观”研究方向,成为行业内有话语权和良好声誉的实验室。

3、继续增强长效合作。持续与校内合作单位、外部合作单位,开展虚拟仿真、智能交互、可视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扩大在学科、行业内的影响力,推动学科发展、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服务国家战略。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交通文化设计VR实验室

2022年3月2日